2024年12月9日 星期一

[高瞻自然科學教育資源平台] 鈹元素的發現

北一女中江慧玉老師/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陳竹亭教授責任編輯

綠柱石 (Beryl) 的名字來自希臘文的 βερυλλος,是一種如海水般湛藍翠綠、晶瑩光耀的寶石,除了擁有一副漂亮誘人的外表,而且其中含有一種珍貴的金屬─鈹,鈹 (beryllium) 的名字正是源於綠柱石。綠柱石屬於鈹鋁環矽酸鹽 (beryllium aluminum cyclosilicate),化學式為Be3Al2(SiO3)6。純的beryl應該是無色的六邊形結晶,其顏色是來自於參雜的其他金屬,祖母綠或翡翠的顏色是含有三價的鉻離子。

西元1798年時,法國化學家沃克朗 (Louis Nicolas Vauquelin, 1763~1829) 應法國礦物學家阿羽伊 (René Just Haüy, 1743-1822) 的請求,對金綠石 (heliodor-beryl) 和綠柱石進行化學分析。沃克朗發現兩者的化學成分完全相同,並且從翡翠中萃取出微量的氯鹽,用鉀在白金坩鍋中還原,發現含有一種新的金屬元素,稱它為glucinium,元素符號定為Gl。這一名稱來自希臘文,是「甜」的意思,因為它的鹽類有甜味。沃克朗在1798年2月15日於法國科學院宣讀他發現新元素的論文。

當時德國的克拉普羅特 (Martin Heinrich Klaproth, 1743-1817) 也曾經分析過秘魯產的綠玉石,卻沒能發現鈹;瑞典的柏格曼 (Torbern Olof Bergman, 1735-1784) 也曾分析過綠玉石,發現是一種鋁和鈣的矽酸鹽。 西元1828年時,德國化學家渥勒 (Friedrich Wöhler, 1800~1882) 和法國化學家畢于西 (Antoine Alexandre Brutus Bussy, 1794-1882) 分別獨立地用活潑金屬如鈣和鉀還原氧化鈹和氯化鈹,成功分離了純度不高的金屬鈹,渥勒將其命名為beryllium (Be),畢于西沿用glucinium。

西元1957年才由國際純粹化學與應用化學聯合會定名為beryllium。 1898年法國人勒博 (P. Lebeau, Ref: Comptes rendus, 1895-1898, vols. 120-127) 利用電解氟化鈉—氟鈹酸鈉 (sodium fluroberyllate) 熔體的方法製得小顆粒的鈹金屬。直到十九世紀末,才有鈹金屬的小規模生產,鈹金屬的產量逐年激增,現在全世界每年都生產數百噸的鈹金屬。 早期東方世界,秦漢有鈹首,為兵器,但是應與鈹金屬無關。

※依科教中心的政策,在清楚標示作者與出處的前提下,以不營利的方式轉載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