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山大學董騰元教授責任編輯
核能就是儲存在原子核內的位能,進行核反應時此能量就可以釋放出來。核能分為核分裂 (nuclear fission) 和核融合 (nuclear fusion) 兩種。核分裂是較重的元素:如鈾、鈽等,受到中子撞擊後分裂,進行連鎖反應,分裂時發生部份的質量損失,並放出大量能量,如: 92235U+01n→56141Ba+3692Kr+301n+能量,核分裂可用於核能發電、放射性同位素及製造原子彈。
當兩個或兩個以上較輕元素,如氘(12H)和氚(13H)的原子核在高溫下融合成較重的原子核(如氦),並放出巨大的能量,稱為核熔合,如: 12H+13H→24He+01n+能量,此反應也被用於軍事上氫彈的製造,而自然界中進行核熔合的例子就是太陽,太陽能就是來自其核融合反應所釋放出來的能量,進行核反應時,生成物的質量會比反應物的質量略小些,此效應稱為質量虧損 (mass defect)。在核反應中所損失的質量可依據愛因斯坦的質能互換關係:E=mc2,轉變成能量,其中E為能量(焦耳),m為損失的質量(公斤),c 為光速(3×108公尺/秒)。例如:在鈾-235的核分裂反應中,其質量虧損率為0.095%,故每公斤的鈾-235核分裂反應約產生8.5×1013焦耳的能量,大約是燃燒 3300噸煤所得的能量。
核能除了發電提供能源,甚至製造原子彈、氫彈之外,還有一些和平的用途,如:古生物化石的定年、放射性醫學治療、植物放射性抗芽照射、建築結構分析、化學反應機構研究等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