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從他的封面或許就可以看出他的古老,如若進一步查閱其內文就可以相當肯定這點。說幸或不幸,我是在高中畢業的時期獲得本書並閱讀的。大抵上那時我並未受過任何系統性的哲學教育,而本書內容雖說陳舊卻某種程度印核我對哲學的狹隘的想像。
簡評:本書體現哲學思想於清末民初傳至華文使用地區的概況,對於瞭解近代華文哲學思想或有幫助吧。
全書分為七章,按其實質內容或可視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佔四章,分別介紹哲學思想的進展、概念的解釋、研究的價值與研究的方法,試圖建立讀者對哲學概論的健全理解。在分別推展這些概念時也透露出作者為本書所進行的安排,如第五章介紹認識論(即現代所謂的知識論)、第六章介紹實在論(亦即形上學)和第七章的人生問題(這概屬於歐陸哲學夾雜各家學說對於人應如何活的一系列敘述吧,我至今沒有在台大哲學系中發現相關課程)。
首先來看認識論的介紹,按哲學史,他認為最初創立認識論為洛克(Locke),洛克在他的書中開始分析人對事物進行認識的界線及這樣進行認識的本質與有效程度,這樣的研究後由休謨(Hume)、萊布尼茲(Leibniz)與康德進行改善或調整。隨後作者對知識論與其他學科的關係要旨有三:外物問題,確認實在界的特質(否則自然科學沒有存在之必要)、心理學,透析人之認識的狀態可與之相輔、形上學,對於物的實在本質進行探究。蓋對以上的介紹作者便提出他認為認識論的基本問題(起源、界線與本質)後,他分別介紹了前人所提出的唯理論、經驗論、批判論和批判的經驗論與實驗的經驗論,雖說這些理論應當是為了解決起源問題所提出的,但這些理論大抵上都被作者批判了一番……,而針對認識界線的問題則有獨斷論、懷疑論與實證論,前兩者是非常極端的論調卻難以辯駁,實際上採取第三者則是合情合理的態度(雖然也無法加以證實)。至於本質問題則是關於我們所接觸到的知識到底是甚麼東西?這問題大概從古希臘的柏拉圖就開始被探討了。
第六章論及的實在問題便是探究整個世界(宇宙)到底有什麼?這些事物/東西又有什麼本質?這裡作者想介紹的問題有三,分別是根本原理問題、本體論問題與宇宙論問題。根本原理系在於世界之產生或事物運行的規則是否有一或數個原理支配?若有根本原理,那有幾個根本原理呢?(我猜基督徒會說根本原理就是上帝本身吧www)而本體論則試圖說明人的存在的本質為何?不過這問題素來也是個人見解不同,如唯物論者主張人類僅由物質(粒子)所組成(除了物質外別無他物),而唯心論則主張人類由人心所組成(完全沒有物質),二元論則承認二者之存在(但面臨的問題便是如何調和二者之存在,比如心靈如何支配身體?)一元論與唯人論也是相對少數的觀點,一元論簡言之就是認為唯物與唯心本是一體,不應稱為物質也不應稱為心靈的概念(大概可以想成光有物質性與波動性吧),唯人論則是說,人即人,這就足以是一個單元的存在物,這似乎是作者最傾向的立場。宇宙論則探討宇宙本身存在的意義(?),機械論就認為宇宙的運行便是物質運動的必然現象另一派則是目的論者,他們認為宇宙本身的一切都有其目的(例如為何東西會往下掉會有個原因,而且那個原因是解釋出一個意圖)。
最後一章在介紹人生哲學,我認為這大抵偏向歐陸哲學,他想探討的是人作為人,處在這浩大的宇宙之間的目的方向究竟是什麼?我們要尋求什麼樣的倫理道德觀點處世?等等問題,作者也清楚表明,此處的人生哲學並不單純是所謂的倫理學而已,他想探究的是人生整體的態度問題,這樣的態度會指明對於藝術、宗教、科學的價值與理想。
本書成於民國二十二年左右,後由臺灣商務印書館重新編印,雖然用語古典但仍值得一看(只要文言文能力尚可),不過我建議先行閱讀其他概論性書籍後再閱讀本書會更好。
叢書系列:哲學(哲學、形上、論理、倫理)
規格:平裝 / 256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出版日期:1993/12/1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