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8日 星期五

[書評] 不用數字的研究

這本書是在好幾年前的書展中看到的,當時心想,在這個量化思潮踴躍的時代中,什麼樣是「不用數字的研究」呢?這樣領域甚至跟我的所學相差甚遠。而在當時我對於量化與質性的區別也所知不多,只有質性就是面對面訪談的粗淺概念。但透過本書,我深入淺出的瞭解透過質性方法從事的研究架構會是什麼。

簡評:本書適合給在人文社會科學中從事質性研究的碩博生或專業研究者閱讀!透過作者精煉出的論文構思架構有效改善寫作上的困難。

作者將全書化為四大篇:觀念篇、招式篇、風格篇以及完結篇。觀念篇旨在介紹質性研究的特色與原則並比較量化的差異,從中作者引出最重要的方法論之一「正、反、合」。透過資料蒐集的過程中挖出表面上的資訊,提出猜想從而提出正題、反題最後得到合的提升,講出具有深刻故事、引人入勝的結論或洞見。在瞭解質性研究的目標與精神後,作者在第三章點出基本功(雖然我覺得這些基本功其實在修課的過程中都能培養了)有歸納、推理及辯證。隨後在有基礎功夫後始能去瞭解其他的文獻與自己可能要達到的研究要滿足的特質或評鑑門檻,如作者提出的「案例求真實」、「推理求可信」以及「洞見求批判」等都是讀者可以一再反省的標準。最後在觀念篇之末,作者介紹常見的學術派別,不同的派別具有不同的哲學觀(本體論、方法論、知識論等),對於關心的議題也會有極大的不同。

如果第一篇讀完,你對於質性研究該做的各種準備與基本常識都足夠後,便可以開始進入第二部份。第二部份介紹作者濃縮而成的六個招式供讀者臨摹學習有個架構,這點老師在序章中曾提過這件事情他曾認為會簡化質性研究的內涵,後來覺得讓初學者有個依序減輕恐懼反倒是好事。這邊的六個招式便剛好對應到論文中的六個章節,如解釋文章中的文獻回顧、研究方法(田野調查)、或提出論述又或是撰寫結論等。

在明白學術文章所具備的基礎架構後,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套用在每篇文章中,而是根據所研究的議題或方法特點,適當的組織順序。為此觀摩其他文章的風格與類型就便是非常重要的。作者找出八篇文章用專業讀者的角度去分析文章的脈絡,並介紹作者的背景與動機等等,從而讓本書讀者可以站在專業的角度去瞭解寫作與讀論文這回事。作者幾乎是將他所讀的論文用自己的語言重新解構但又不失去原先的框架,便於讀者一方面瞭解該論文又能超脫論文去評析風格。直言說,寫作這回事除了透過自己的發想外也需要多看看其他人怎麼寫。

在完結篇,作者並不是在談論文寫作的問題,而是整體學界(特別是作者所在的管理學界)的問題,如期刊所在的風格/學術政治、升等機制等等大格局的問題。作者就提出一個對有志於從事質性研究工作者的建議,如年輕學者可以選擇默默耕耘:將發表的目標定在第二級或第三及的期刊,細水長流的努力會讓大家都看見的。此外作者最後的反思更有意思,其實區分質性與量化並不是重點,這只是不同觀點所看到的世界,最重要的是好的研究與不好的研究而已。透過深入思考,精準表達所獲得的資料呈現深刻洞見才是好的研究。對於想進入業界的碩博生,這樣的過程也都在在培養了自身的思辨能力,從而應用科學的方法去推理、探索並做出合宜的推理。

ISBN:9789865222512
叢書系列:學術原創
規格:平裝 / 400頁 / 17 x 23 x 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5版
出版地:台灣
出版日期:2020/10/2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