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陳竹亭教授責任編輯
宇宙中氮的存量在所有元素中名列第六,在地球大氣中依體積估算,氮氣約佔78%,依重量估算,約佔75%。 十八世紀,化學家已經知道空氣中有兩種成分,一種可以支持燃燒與維生,另一種卻不行。西元1772年,蘇格蘭愛丁堡一位醫學生拉賽福 (Daniel Rutherford,1749~1819) 率先發表了發現及分離純氮的報告,他稱其為毒氣 (noxious gas)。
話說蘇格蘭的布萊克 (Joseph Black, 1728~1799 )以研究二氧化碳而聞名。當時科學家還未完全了解空氣的組成,布萊克就知道並非氣體都能使蠟燭燃燒。他將蠟燭放在密閉空氣罐中點燃,蠟燭熄滅時,罐中還有氣體,但是無法繼續支持燃燒。這倒不希奇,他驚訝的是當他用鹼性藥品把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完全吸收了之後,剩下來的「空氣」還是無法支持燃燒。 拉塞福正好是布萊克的學生(註一),拉塞福做的實驗是分別將蠟燭或磷置入密閉空氣罐中燃燒,直到燃盡;也用小鼠放在密閉空氣罐中,直到小鼠窒息而死。剩下的空氣通過鹼性溶液,將產生的二氧化碳完全吸收。
拉塞福確定這種氣體無法支持燃燒也無法維持生命,因為布萊克及拉塞福都相信燃素論 (phlogiston theory),他們就稱此氣體為燃素化的空氣 (phlogisticated air),他們認為小鼠呼吸或燃燒釋放的燃素隨著二氧化碳進入了空氣中 (註二),他們也相信失去了燃素的物質是無法燃燒的 (註三)。
同時期,英國更負盛名的普里斯利 (Joseph Priestley, 1733~1804) 及卡文迪西 (Henry Cavendish, FRS, 1731~1810),還有瑞典的席勒 (Carl Wilhelm Scheele, 1742~ 1786) 都發現了氮氣。拉瓦節確認其為元素,稱作azote,就是無生命的氣體,氮氣直到1790年方才確定現在的用名。Nitrogen直譯是「硝素」,就是形成硝的物質,而nitre泛指硝石 (saltpetre或Nitrate of potash),也就是硝酸鉀KNO3。氮氣也是到十九世紀才確定是雙原子分子的。
註一:現在知道為什麼要跟名師了吧?
註二:怎麼解釋質量的變化呢?
註三:17~18世紀正是理性主義盛行的時代,為什麼漏洞百出的燃素論會盛行逾一百年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