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9日 星期一

[書評] 中華民國斷交史

這是我在三年前書展上看到的書,一睹書名自然就覺得非常有趣。台灣是一個在國際社會上地位非常模糊的國家/地區,而中華民國相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而言,幾乎沒有國家承認其合法地位,也因此許多弱小國家為了攀附利益而承認中華民國,但也漸漸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影響遂與中華民國斷交,也是基於這樣的背景下,常有新聞媒體報導台灣又與他國斷交了。這本中華民國斷交史並不是一部歷史性的書籍,而是從法律的角度切入台灣在國際互動時的法律地位與處境。而回到當時的時空,各國又是怎麼樣進行互動的。

簡評:這本書除了適合普羅大眾對於身處的環境有更合於法律的認知外,也很適合做為中學生理解部分世界史的課外教材。本書文字生動有趣,閱讀全書時數不高!

全書共分十章,按照時序與主題劃分。本書自國民黨與共產黨兩黨在大陸地區的內戰談起,隨著國民黨敗走退至台灣島上後,台灣的國際地位就顯得相當微妙。在第一章介紹了當時的時空背景、各國對於中國內部的關係的態度(連帶也影響如何看待台灣之態度)。

第二章則順應第一章的情形,稱此狀況為「中華民國在台灣」(這或許是許多人對目前現狀的共識之一)。第二章則著眼於當時各國的公開宣言(及其對應的法律效力)進行闡述,如開羅宣言、波茨坦宣言、停戰詔書等等。這些文件在在強調應將台灣歸還給中國。儘管於此同時國民政府託管台灣的過程似乎有許多失當,但當時國際並未對此合法性提出任何質疑。但隨著國民政府撤退來台後,根據本書的分析,美國似乎對於扶持國民政府合法作為中國的代表已經沒有強烈的願景,取而代之的是美國對待台灣則是防堵共產勢力的擴散。因此台美關係則以制衡中國作為主軸。此時的國民政府儘管主張自己是中國的合法代表,但由於無法實質控制大陸領土也隨之產生了許多無可避免的爭議。

由於中國是聯合國中的常任理事國之一,因此究竟哪一個政府組織可以代表中國就顯得相當關鍵。這樣的爭議也延續了二十多年,在本書第三章介紹了這多年來美國及相關國家在此態度的消長變化,以及關鍵的幾個議事策略的考慮。最後在蔣介石政府的態度與諸多國家對此議案杯葛多年的耐心耗盡下,終於在聯合國大會的2758號案及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作為收尾。在台灣(或中華民國)退出了聯合國後,外交上便開始產生一連串斷交,從而也限縮了臺灣與他國的國際往來。

儘管經歷了一連串的斷交,台灣在國際社會上仍有一定的重要性,不可能因為台灣不被視為一個國家就拒絕重要事務的參與。因此如奧會、世界經貿組織等等臺灣都均以其他的名稱參與(當然從中也可以看到中國試圖介入並阻止)。在本書則稱此為奧會模式並在第四章中介紹台灣目前主要參與的組織的狀況。

第五章至第十章我覺得結構較為鬆散。我也就簡單的紀錄一下:首先是第五章,第五章說明台灣退出聯合國後美國的態度變化與三者的關係,可以理解為一連串的歷史性介紹;第六章則介紹日本的一起法律事件,而這起事件則與台灣的法律地位有密切關係(簡單說就是台灣國家可否作為告訴人主體)。第七章則介紹與台灣國際地位類似的其他非國家實體、說明這些非國家實體如何與國際社會互動/如何試圖成為國家等等。末三章則在介紹台灣的國際參與互動/邦交情形,並探究台灣是否真的需要這些邦交國?以及若要使台灣成為一國家實體的可行的法源依據(如住民自決等等)。因此結尾停留在台灣人可能需要對於所居住的土地有一個強烈的共識,依此才可能在國際上要求他人以合適的方式看待之(無論是統是獨/是代表中國又或是與中國無關的另一個國家)。

ISBN:9789863232889
叢書系列:人文
平裝 / 200頁 / 14 x 20 x 1 cm / 普通級 / 雙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出版日期:2019/01/1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