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3日 星期三

[書評] 心理學: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這似乎是很久很久以前我當時對心理學挺感興趣時買的一本書,不過這幾個月開始才有比較完整的時間進行閱讀。這本書的副標題雖然號稱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但作為一本學術味充足的教科書而言還是有點難以落地,不過以擴充心理學的基礎認識而言已經相當完整。

簡評:原書作者已經相當系統地介紹心理學門,而編譯者則透過適當的例子轉譯而讓台灣人更容易貼近。

全書共分 12 章。而在首章則開宗明義地告訴讀者們為何你需要學習心理學、心理學如何幫助我們適應現代生活,更進一步地去追求幸福生活。這個安排其實很有趣,因為作者在最後一章:正向心理學則重新回到這個主題,如何運用心理學方法,使人生更正向、進步、有活力。

第 2 章先介紹了性格理論,此章主要是介紹各家學說對待人類性格的觀點,讓我們對人格/性格有最粗淺的認識。而不同的性格則應對壓力的方式亦有不同,因此第 3 與 第 4 章便介紹了壓力對人類(心理)的影響以及因應壓力的方式。作者對因應做了非常多解釋,特別是不良的因應也列舉出來供讀者參考。但更重要的是作者羅列了更多的是有建設性的因應壓力的手段,非常值得讀者學習參考。

在第 5 章,作者介紹「自我」的概念。這包含了人如何瞭解自己、自尊的高低或選擇在他人面前如何呈現等等。反觀對自我的理解,我們也需要思考自己會如何理解他人,這就是第 6 章的主題:社會思考與社會影響。這章粗略包含三個主題,一是我們是如何形成對他人的印象(這也包含兩種層次,一種是深思熟慮的形成以及另一種則是下意識透過既有經驗類推而成),二是說服的威力,三則是社會壓力所產生的從中。這三項基本上都呼應了個體如何因應社會對自身的影響,如決定要相信誰、服從誰等。既然人終究要跟社會互動,最常見的困擾之一就是人際溝通。因此作者便在第 7 章分享與之相關的研究結果。但我個人覺得其中的相關建議有點老生常談,特別是處理溝通問題或人際衝突的手段其實是相當互相的:簡言之,雙方在冷靜的情況下互相確認彼此真正的意思而不要透過情緒左右彼此的認知。(不過當然適當的排解情緒是必要的,但不是直接報復在對方身上。)

第 8-10 章面向人生幾項重要的外部組成,如友情、愛情、工作與性別等。作者先將友情與愛情放在同一個章節中,這是因為大多數的關係發展其實是有重疊之處,比方說瞭解彼此/維持關係等。不過作者也列舉了很多影響友情開始的一些重要因素,如相似性、熟悉度甚至是外表吸引力(這甚至對友情來說也是很重要的)。而關於愛情的研究則更多也更豐富,如史丹博格(Sternberg)便發展出所謂的愛情三角理論來描述愛情的三個重要成分:親情、激情與承諾。後半段也介紹了關係破裂與維持的幾項原因或方法。第 9 章介紹性別與行為,但對於熟讀性別(或女權)議題的人來說這章節介紹了相當粗淺(雖然也不至於有刻板印象或歧視的問題)。第 10 章則說明性格與生涯選擇的關聯,職業風險的管理以及工作-生活平衡的議題(雖然我覺得看完似乎並沒有辦法立刻有辦法解決問題,但總之仍舊要保持問題意識,若有可能就處理看看)。最後兩章則是在介紹心理疾病與正向心理學。心理疾病可能是當代人最常見的問題,作者介紹了一些常見的心理疾病及成因、症狀樣態,最後則介紹了一些心理治療的形式。而正向心理學近年來心理學的關注議題,這相較早年的心理學大量重視問題解決的研究而不同,這是更關注在人如何產生正向經驗、正向情緒的研究,透過觀察這些特質從而更可能產生向上的螺旋使得人過得更好。(不過當然作者也不會否定遇到問題便需要試圖解決的狀況吧 XD)

ISBN:9789869586115
叢書系列:心理學叢書
規格:平裝 / 376頁 / 17 x 23 x 1.8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三版
出版地:臺灣
出版日期:2018/02/1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