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個知識人》(The Knowledge: How to Rebuild Our World After an Apocalypse)介紹了許多有趣而實用的科普知識,特別是當我們遭遇浩劫後重建現代社會的各種知識。作者展現出極其豐富的學識為我們整理了十二大生存面向重點,如農業和醫療等技術要如何在末日之後重現。
簡評:本書面向廣泛,但都緊扣著「如何在貧困的資源下求生存而且活得更好」這項主題,讀者一方面可以掌握重要的想法其二是可以欣賞前人在技術上的革新技巧是多麼地驚人!
本書的用意宏大,要在末日後提出許多有關而且有助於生存的「實用知識」是相當不容易的事。在當代分工極細致的時代裡要直接習得生活可用的技術知識極其少見,而且每項都要學會也不可能辦到。本書並不是一本完全的技術手冊,但它在許多方面提供了一盞明燈,說明現在的階段可以進展的方向。
首先,進入末日後一切成為廢墟,我們可能面對許多殘留人口或者幾乎少數幾個人存活。釐清現存的人口、資源以及釐清環境的狀態是最為要緊的事情。此外,透過現有的物資進行拾荒、尋找避難居所、建立水與食物資源是生存的第一要項。如果有可能應該要注意醫藥用品的取得,有一個有趣的研究指出許多醫藥用品即便過期還是具有療效,因此不要錯過這些東西!
作者在第二章末建議讀者離開城市去經歷無電的生活,他舉出明確的例證說明留在都市會有如何困擾以及缺乏社會力量支持的城市會如何的頹靡。既然根據上述的說法前往鄉村或郊區後,食物來源將會是第一個亟需克服的困難,不然會直接的餓死!因此發展農業是存活下來後的第一要務。緊急的程度端視人口數量,再者我們很可能需要盡可能的保存盡量多的以改良的農業物種,這些物種不僅可能很難與野生種競爭,而且人類可能相當需要這類培育種的特質以養活更多的人類。由於食物是人類維持生命最基本的來源,作者仔細的在這方面進行描述,根據作者的意見,農業無疑是人類與天然的環境進行對抗的歷程。此處作者讓我們知道土壤、植物以及輪作制度方面的知識。
透過農業,我們雖然有了吃的東西但基本上還是需要透過烹調技術使食物易於吸收(甚至可以美味些)。再者這些作物也不限於食用,尚可進行編製衣物以供保暖之用。本章介紹如何保存食物、如何製備穀物以及衣物的基本原物料和製備的機械。
大抵上有了前述的內容後,生存基本上不再是最大的困難。隨後的開展是讓生活過得更加便利與舒適,作者擬定了一系列發展的步驟,諸如酸鹼鹽類和肥皂、木材熱解獲得有機化合物等,有了這些物質上的基礎後,作者開始發展醫學基礎、動力(不再運用人力與獸力進行運轉,這是重新促進工業化的第一步),取得動力後運輸以及遠距離溝通也就成為可能。
透過當代的後見之明可以發現過去的歷史在許多重大的發展中常常走了許多彎路,透過本書的撰寫讀者可以採行異於歷史進程的捷徑。我們也能從書中找到例子證明方法的可行性。最終本書想提供給讀者的並非既定的知識與方法,更重要的是他想在最後建立起科學思維,或者稱為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可以帶著走的能力是人類長久以來征服或在自然中生存下來的武器。
硬要講其缺點的話,我認為本書限於篇幅僅能以文字的方法描述許多實作的方法過於可惜,因為真的發生末日時僅僅透過書籍可能很難實現許多行為的具體操作,如電解水或製作藥材等,若能更精確的圖解或許會更為實用吧。
總之,本書提供了在末日生存的實用指南。我相信這是一本極少見的出發點,透過科學技術重建一個社會乃至回到甚至超越數代以來的技術。正如許多評論所說,就算文明也沒有毀滅,它也讓曾經出現在教科書裡的知識變得非常有意義。
叢書系列:科普漫遊
規格:平裝 / 320頁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出版日期:2016/04/3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