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緣際會下就取得了這本在談臺灣通識教育的論文集,本書旨在論證何以臺灣應推廣通識教育,特別是建立於儒家/新儒家思想上的通識教育,亦即所謂天人合一的完人。雖然我並非特別喜歡這類的觀點,但若以古典文人的雅緻來思考的話或許能略為理解這樣的心情。
簡評:透過閱讀本書,我從中擷取了教育類的論文撰寫的格式與鋪陳思路;雖然其中的論證方式並非如數學等理論學科一般嚴謹,但作者力求詳實而有根據的治學態度是值得肯定的。惟讀者應注意作者對於其教育理念帶有深厚的中華民族之思想,閱讀與思考時宜注意此觀點是否於臺灣的適切性。
本書架構相當明確,本書收錄了十一篇論文,共分三大部分。首先論述大學通識教育的理念與視野,此處作者緊扣著一項核心:通識的目的在於提升人的素養,以達到心靈的提升,其結果將使人成為一個主體,此時的人將不會受制於人。作者認為以上種種其實都由儒家觀點的全人教育即可涵蓋,他在第一篇文章揭示出儒家所持有的全人教育所有的三種面向:「身心如一」、「成己成物不二」以及「天人合一」。
作者深知,純粹的談理念視野終究會淪為打高空,而成為不切實際的玄談。因此為了針對臺灣在地的狀態,他在第二部分去解析臺灣的社會現狀所透露出的問題,並設法提出以教育所能進行補正的方向。作者從許多方面來提出觀察方向,如從大學的本質來看改革的方向、從日本的臨教審經驗、從教育和產業界的關係、從大學醫學教育的通識教育來看等等不一而足,確實極大方面的涵蓋了視野狹隘的缺陷。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根據他的職務經驗參與了推廣通識教育或教育改革方面的會議和訪問,這些文章一部份就是他針對這些研究所發表的報告。從中我們也能窺見委員們在這方面所關懷的議題與推展的方向,這些資料或許也能作為未來通識教育史的考察。
最後的部分是針對當時即將面對的二十一世紀進行的展望,此處的三篇雖然分別與「技職教育」、「公民養成」與「人文教育」相關,但主軸仍放在目前的困境與未來如何透過通識教育補正的部分。作者有些有趣的觀點,如「全球化」與「在地化」的並非對立性是一種消解二元對立的觀點,在他的看法中,在地化並非與全球化相悖離。甚至更好的,追求在地化的過程中反而會推展自身融入國際社會之中。
作者在行文中也多次反省到過去的儒家觀點對於「人」的關懷遠甚過對自然事物的理解方面。這對於當代教育養成是完全不同的取向。作者文字上看似反動,但往好的方向想應該是將兩者融貫於一體才會是一種平衡的發展。另外,作者也提及教育在過去中經常作為經濟或政治的工具,他極力反對這樣的現象,雖說如此,我目前並未看到任何有效的意見與工具能被實行。時至今日,教育的許多政治仍舊是為了政治或經濟因素而服務。
大學通識教育叢書書評:
叢書系列:大學通識教育叢書
規格:精裝 / 256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出版日期:2015/04/1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