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對經濟學整體而言的架構有深入淺出的見解,而且寫作條理深具邏輯,能夠清晰的為各個不同學派之間的爭點、立場有良好而不偏頗的詮釋。
簡評:整本書最富特色的在學科分支與用經濟學看世界的兩個單元,作者羅列出非常多與經濟學相關的活動與研究以及大眾疑問作為釐清與說明,值得想對經濟學做出基本瞭解的人去閱讀。
作者首先分析東西兩方對經濟學的基本認識,並且用經濟學中的五大假設與問題面向來出發:「理性」、「效用」、「效率」、「供給」與「需求」來點出各式各樣的經濟學的核心價值。在介紹這些後,作者先設定兩項簡單的提醒:要有邏輯、區別相關與因果的意義;除此之外經濟學的三項工具:數學、統計與歷史思想解析。作者巧妙地在書中特別強調數學的用途,但又省去了那些使用數學的段落,因此在介紹邊際的概念時淪為使用離散的思想。作者深知讀者可能對數學不感興趣,但數學又偏偏對經濟學而言是重要的工具,因此只能強調而不能使用的狀況下也使得作者的說明工作變得綁手綁腳,這是一點可惜之處(?)。
其次在第二章,由於經濟學的蓬勃發展主要是在十八世紀後才由於貿易活動與海權時代的來臨而有不同的視角,從而開始有大量的著作(雖然我的直覺應該是這個時期以後的經濟學著作才開始有了一些量化的重要思想,而這樣的思想沿用至今,所以從這個時期開始切入才是重要的)。作者此處的重點放在流派之間的轉換,也藉由各個國家的經濟政策與當時的學者的主張相互呼應,點出其想法,也從中介紹了兩位重要的經濟學家:亞當.斯密與凱因斯,事實上至今的經濟學教科書也一定會提及到這兩號有名的人物。
第三章則介紹許多重要的經濟學家,不過由於亞當斯密與凱因斯相當重要,因此作者不擬直接介紹他們,而透過介紹其他人的事蹟再穿針引線的介紹。作者大抵先介紹他們最為能所知的一面,再切入他們的學生時期的背景與學術發跡。在說明這些經濟學家提出的概念的同時也會提供他們可能的立場、當時的脈絡。不過我個人覺得完全沒有基礎的人的閱讀會對作者所描述的概念會有吃力感,而且全書並無附圖(幾乎?),因此在某些需要使用圖像或圖表理解的概念出現時,這樣的狀況會更加明顯。(我以一個後面的例子來說,P.236頁時提到勞動供給曲線具後彎性,按文字說明而言我們可以猜出他想說明的概念,但我並不確切瞭解後彎的圖像所指為何。)
第四章的學科分支明顯較其他同系列的書籍豐富,這也顯示經濟學的方法與思考模式的無孔不入。在許多面向上,他們大抵運用了量化方法或某些指標來處理了非經濟學問題。這種現象不得不說是令人擔憂的,因為我們知道有些價值是不能或不宜量化的,在這種狀況下貿然的使用這種方法或許會傷害了某些我們所珍視的價值也說不定。不過我同意作者為這些各式各樣的衍生出的經濟學作了一良好與客觀的介紹,他們都為了世界的某些狀態做了許多努力與付出。從中也可以看到經濟學的跨學科的結合,如社會學、心理學等。
第五章和第六章則運用歷史、日常小問題來分析,展現出經濟學家常見的思維與想法。不過作者在這邊似乎認為臺灣政府在某些意義底下做得還不夠積極,這點可能也希望未來有讀者瞭解這些想法後擔任公職或政務官能積極改善吧!
整體而言整本書深入淺出,作者力求精簡白話,雖然犧牲了一些配合數學來領會的概念,但大體把握住分析的精神。在某些細節的術語上作者可能預設了讀者的基礎,不過整體並沒有讓人太難入門。
同系列書籍評論:
叢書系列:超高效學習術
規格:平裝 / 288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出版日期:2013/03/0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