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6日 星期一

[書評] 全球化時代大學通識教育的新挑戰(New Challenges of College General Education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承繼先前閱讀的《大學通識教育探索:臺灣經驗與啟示》,作者的下一本書名為《全球化時代大學通識教育的新挑戰》。我認為本書的主旨與其書名挺有意思的。確實,在本書已經描述通識課程經歷擴張已經達到普及的狀態,為了使通識教育更上一層樓,它會面臨許多挑戰。反之,現代人處於全球化時代之中也面臨許多挑戰,為了因應這些挑戰,通識教育也在其中扮演了其關鍵的角色。

簡評:作者針對通識教育已然普及的狀況下試圖論證其未來應發展的方向,全書建立在中華文化的觀點主張通識教育之重點在於回歸於人本身,強調人之覺醒。

全書共分三部分並配上附錄兩篇,共十一篇文章。大抵上本書之核心論點置於前兩部分,而第三部分則輔以說明通識教育發展過程中應配合的制度等。仔細思考並觀察,作者書寫上特別強調理念與策略。誠然,沒有正確或有意思的理念,那麼再多的策略也是枉然的,反之僅有理念卻無執行能力也不可能成就任何事物。

第一部分即闡述全球化與通識教育的互動關係,首章便從全球化產生的文化霸權談起,針對本土與全球化之爭的因應之道,作者主張的策略乃是重建大學的教育主體性。延續這樣的思維進入第二章,作者更進一步地認為全球化導致資本主義的橫行,這便是教育主體性失落的原因,其解決之道有三:經典閱讀的能力、中華文化與東亞文化的加強以及STS(科學,技術與社會三合一)課程的推動。對作者而言,公民教育站在特別突出的角色,因此在第三章他特別討論這點,在第三章的導言中,他明確地表達出「公民教育有可能消解本土化與全球化的緊張關係」,這是因為文化認同與政治認同有時互異,而這個現象又根源於殖民時期的文化霸權入侵。他以社會科學理論的建構忽略了非西方的觀點以及民族主義的上揚兩者點出公民教育的問題,不過可惜的是作者好像在此處並沒有提出非常明確的原因說明何以做到或策略性的方向。

第二部分談現今已普及了通識教育,那麼要如何讓通識教育更上層樓呢?亦即要邁向何者新的境界?他認為下一步是「深化」。從此部分的寫作中可以知道作者並不脫離現實,他指出了通識課程的逸樂化現象(甚至是反智)、課程間的連結度弱、師資有待提升等問題。為此的解決之道就是他所謂的「深化」,但這個深化並不是字面上的意思,他並不是指在通識課程中教授其他課程的深入知識,而是認為這些課程要回歸人的主體性使其能作自己的主人而不受他人宰制。不過他在第五章的策略中提到講座課程的推動和原典的研讀,我是很懷疑這樣的策略真的會有用嗎?(看問題很實際,但方法怎麼那麼唬爛!!!!)不過我覺得這點也很無奈吧,畢竟可用的方法或許真的沒那麼多。

第三部分的內容感覺是有點打醬油的,其分別介紹社區大學中的通識教育概況、大學校長遴選的制度與非制度面向的問題。前者的問題點在於社區大學的定位本身,在現行的社區大學似乎與作者寫作的背景無疑,乃是提供成人教育的管道,惟技藝型課程居多。就此本身似與作者主張的通識教育的本質背離,大概推動不成,這也無怪乎現今的社區大學仍舊如此。而由於校長本人的特質往往會影響一間學校的通識教育之成敗,為此而考察大學校長遴選的問題。簡單來講,作者認為校長候選人是否適合作為校長不容易透過量化來決定(亦即票數決並不適合),而且也有透明度問題。作者提出了一個我覺得非常荒謬的意見:「因為候選人必須在公開說明會對『選民』發表『治校理念』,使許多優秀人才可能因而為之卻步,因此,遴選程序雖然公平公開,但卻不一定能選拔出最好的人才。」(P.175)害怕與人陳述自身的想法這點是人之常情,但之後要成為校長卻懼此而裹足不前不誇張嗎?或許這關就可以汰出不適合的人了吧!

大學通識教育叢書書評:

ISBN:9789863500513
叢書系列:大學通識教育叢書
規格:精裝 / 252頁 / 15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出版日期:2015/04/1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