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2日 星期日

[高瞻自然科學教育資源平台] 酸鹼度計(pH Meter)

高雄市立新莊高級中學化學科歐惠郡老師/國立中山大學化學系張祖辛副教授責任編輯

精確的氫離子濃度或所謂的 pH 值,必須用酸鹼度計,即 pH 儀(pH meter)進行測量。pH 儀的基本設備共分三個部份:參考電極(reference electrode)、薄膜指示電極(membrane indicator electrode)又名離子選擇電極及內電阻甚高的電位測定裝置(potential measuring device)。

因為無法測量絕對電位,而只能測量兩電位間的「差」值,所以需要用已知固定電位的半反應當作參考電極,來測量其它反應的相對電位值。標準氫電極是利用氫的還原半反應作電位的標準,但是它使用時必須維持一大氣壓的氫氣壓力、1 M 的氫離子濃度,而且氫氣又有易燃的危險性,使用與攜帶都不太便利,故多半改用甘汞電極(calomel electrode)或銀-氯化銀電極(silver /silver chloride electrode)代替。

甘汞電極的主體為長度 5 ~ 15 cm、直徑 0.5 ~ 1 cm 之玻璃管或塑膠管,內管裝有汞與甘汞,即氯化亞汞的糊狀物,外管盛裝氯化鉀溶液;內外管以小開口連通,外管底部封有多孔瓷片,和待測液連接。電極的電位會隨著氯化鉀溶液的濃度而改變,而飽和溶液最容易配製,故最常使用飽和氯化鉀溶液狀態下的甘汞電極,作為標準電極。

飽和甘汞電極(實際指氯化鉀達飽和)於 25℃ 時的電極電位約為 0.244 V。 它的半反應方程式為: 銀-氯化銀電極則是在銀線表面鍍上氯化銀,並浸入飽和氯化鉀的溶液中而得,25℃ 下對應於標準氫電極的電位約為 0.197 V,其構造與甘汞電極相差不大。 半反應方程式為: 薄膜指示電極依使用材質的不同,可以成為測量各種離子濃度的離子選擇電極。其中玻璃電極(glass electrode)是最適合測量氫離子濃度的薄膜指示電極;其本體為厚玻璃管,底端球狀的感測部位由對氫離子靈敏的特殊玻璃薄膜做成,球內灌入含飽和氯化銀的 0.1 M鹽酸溶液,銀線則插入溶液中,形成玻璃電極內部的銀-氯化銀參考電極。

使用時,將兩電極接上電位測定裝置的兩端,一起浸入待測液中,組合為電池。玻璃薄膜裡含有二價與三價的金屬離子,它們和矽酸鹽的結合非常緊密,故不能移動;但一價陽離子,如 Na+,所受的束縛較弱,故得以與待測液中之 H+ 互換。帶電離子 Na+ 與 H+ 的移動會形成電流,經由電位測定裝置測得其電壓,並藉由公式分析數據,即可顯示出待測液的 pH 值。亦即玻璃薄膜兩界面間氫離子濃度的差異,與該電池的電位大小相關。

以上的酸鹼度計,不受氧化劑、還原劑、蛋白質或氣體的干擾,即使在黏性稍大的溶液中,仍可操作;新式設計還把參考電極與玻璃電極合為一體,改良版的玻璃電極甚至可以吞入胃部以測量胃酸。就誤差而言,溶液pH>9時,因為玻璃電極對氫離子與正一價陽離子均有感應,故易得到較低的讀數;於溶液 pH<0.5 時,誤差則會導致讀數偏高。使用時要避免電極脫水,以防止薄膜對 pH 的靈敏度降低;測量接近中性且缺乏緩衝能力的溶液時,耐心等待至平衡達成,使讀數穩定,亦可減少一些誤差。

就應用來說,改變薄膜的玻璃組成成份,即可測量其他一價陽離子的濃度;利用指示電極的電位測定,以 pH 值對加入試劑的體積作圖,則可得到中和反應的當量點,可用來計算弱酸和弱鹼的解離常數或解離度。 酸鹼度計中使用的電極,其示意圖如下:


參考資料
  1. 闕山仲、方嘉德、徐照程、陳秀珍編譯 (1993),分析化學,藝軒出版社。
  2. 田福助編著 (1991),電化學理論與應用,新科技書局。
  3. 賀孝雍、陶雨台譯著 (1989),分析化學基本原理,曉園出版社。
  4. ※依科教中心的政策,在清楚標示作者與出處的前提下,以不營利的方式轉載分享。

[高瞻自然科學教育資源平台] 不一樣的化學課-「會變魔術的奇妙杯子」(magic cups)

國立臺灣大學化學系陳竹亭教授責任編輯

【想一想】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這些杯子裡的液體,發生如此奇妙的顏色變化?

「化學」對於許多高中學生而言,是門既深奧又難以理解的學科;其中的化學符號、化學反應式,更讓人充滿了無盡的恐懼感!傳統的教學方式,是以知識灌輸為主,教師賣力的口述與板書,學生認真的聽講與紀錄,但師生之間似乎總是無法產生太多的共鳴!目前最新的教學策略「問題導向專題式教學(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強調觀察、探究、思考、應用等能力的訓練與運用,但是對教師而言,此種開放式的教學歷程,如果不能在實施過程中確實掌握每個環節,可能會使教學活動失焦,造成熱鬧有餘卻深度不足的結果;尤其自然學科的相關理論,錯綜複雜,更讓教師們有所疑慮而裹足不前。此外,PBL 課程在實施過程中,也讓人擔憂,會不會因為過於「開放」而在最後無法「收斂」?

基於此考量,「會變魔術的奇妙杯子」課程設計,決定由趣味中引起動機,利用杯子中溶液顏色的連續變化,觸動學生的好奇感,願意進一步作更深入的探究;並以:我也會設計「會變魔術的奇妙杯子」,為最後的教學目標,前後呼應。為了完成此目標,課程必須藉由幾種方式進行:

  1. 教師講解相關概念,充實學生基本知識。
  2. 學生進行簡單實驗操作,觀察、研判,進而探討思考各結果間的異同。
  3. 將相關心得歸納整合,並配合教師作業,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4. 利用所提供的試藥進行實作,驗證自己思考結果的正確性。
  5. 公開進行演示與講解,提高自我溝通表達的能力。

此課程所涉及的相關化學理論,包含酸鹼指示劑(acid-base indicator)的變色原理、酸鹼中和反應(acid-base neutralization)、氧化還原反應(reduction-oxidation reactions),在化學學科的學習領域中,均是非常重要的單元。學生在設計「會變魔術的奇妙杯子」實驗時,必需確實融會貫通相關概念,才能舉一反三。課程實施的過程中,並沒有太多強記的要求,但學生在潛移默化下,卻早已將相關理論熟記在心,同時也發掘出自我對化學的喜愛!

本套課程合計有七份教案,共需實施 8 小時,教案內容包含完整的學生上課講義、教師手冊、或教師授課指引,以提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掌握每個環節。但教師在實施過程中,仍然可以根據學生程度、授課時間等因素,就其內容再另行調整。

「問題導向專題式教學」的策略,跳脫往常的教學模式,對於教師而言,必需投注更多的心力才能有良好的教學成效,說句實話,真的很辛苦!但是,當設計的課程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潛能時,付出的一切也就都有其價值。筆者在教學時,曾多次進行此課程,學生不僅興趣盎然而且創意無限,這應該就是身為人師最大的滿足與喜悅了吧!

※依科教中心的政策,在清楚標示作者與出處的前提下,以不營利的方式轉載分享。

[高瞻自然科學教育資源平台] 約翰‧道耳頓(John Dalton)

高雄市立高雄高級中學陳文靜老師

道耳頓出生於貴格會的家庭,是一個織布工的兒子。自幼聰穎過人,十五歲時,就和哥哥約拿單(Jonathan)一同管理一所坎得爾(Kendal)附近的貴格派信徒學校。1790 年時,道耳頓曾考慮唸法律或醫學,但是他的親戚並不鼓勵他去,因為當時英國大學排斥非英國國教的教徒到他們的大學任教,所以他仍留在坎得爾。直到 1793 年的春天,道耳頓搬到曼徹斯特,擔任新學院(New College)的數學和自然哲學教師。他是透過一位盲眼哲學家約翰高夫(John Gough)的推薦才到曼徹斯特這所清教徒學院任教的。高夫很博學,曾和道耳頓在山上架了一個天氣觀測站,非正式地教了道耳頓一些科學知識。道耳頓在曼徹斯特的學校教到 1800 年,學院財政惡化,才不得不辭去他的教職,開始在曼徹斯特做數學和自然哲學的私人教師。

道耳頓早期深受鷹田鎮(Eaglesfield)一位傑出的貴格派信徒魯賓遜(Elihu Robinson)的影響,魯賓遜是一位能幹的氣象學家和儀器製造者,啟發了道耳頓對數學和氣象學的興趣。在坎得爾期間,道耳頓在「紳士仕女日誌」(Gentlemen’s and Ladies’ Diaries)的刊物上曾就各種主題提供問題和解答。他從 1787 年起開始寫氣象日誌,持續 57 年之久,從未間斷。他一生共作了超過二十萬次的氣象觀測,最後一次的氣象紀錄是在他過世前一天做的。

道耳頓的第一件出版是 1793 年的「氣象觀測雜記」,書中已經有他後來重要發現的雛型想法。然而他的創見,當時並未引起其他學者的注意。道耳頓在 1801 年出版的第二本書是英國文法基要(Elements of English Grammar)。

在 1794 年,道耳頓到曼徹斯特後不久,就被選為曼徹斯特文學暨哲學學會,簡稱「文哲會」(Lit & Phil)的會員。幾週後,他發表了第一篇快訊論文「關於顏色視覺的異常現象」。他假設對顏色的視覺缺陷是由眼球液體媒介的色變所引起的。當時,視覺顏色缺陷的問題尚未受到正視,道耳頓以其自身的經驗為例,做了詳盡而有條不紊的研究,雖然其理論未獲認同,但是「道耳頓症」(Daltonism)已成為色盲的代名詞。1995年,他遺留保存的眼珠經過檢驗,道耳頓實際上屬於較不尋常的色盲,他缺少辨識中波長的錐體細胞,而不是感光細胞突變引起的尋常類型色盲。 除了藍色和紫色以外他只能辨識黃色,他在論文內敘述,「紅色影像對我而言,就像陰影或有瑕疵的光。對我而言,橙色、黃色和綠色,似乎是一種從亮黃到淡黃的顏色,或許,我該把它稱做不同濃淡色度的黃色。」

1800 年他擔任曼徹斯特文哲會的書記,隨後一年,他以「實驗論文」為題,口頭發表了一系列的重要論文,論及混合氣體的組成;在真空和空氣中的水蒸氣壓力或其他蒸氣在不同溫度的壓力;蒸發;氣體的熱膨脹等。1802 年,這四篇論文發表於文哲會的會刊。

在第二篇論文的起頭有這樣的敘述:「毋庸致疑,任何能壓縮膨脹的流體(elastic fluids)都可以被壓縮成液體,在低溫下施壓於未混合的氣體就可以萬無一失的做到。」在第四篇論文中,他說:「我們有足夠的理由推斷:同壓時彈性流體受熱會膨脹;且溫度越高時,和水銀的膨脹相比,空氣幾乎成比例地膨脹。這意味著,固定的熱量對彈性流體的影響比其他物質來得更明顯。」他闡述了給呂薩克定律及查理定律,1802 年由給呂薩克(Gay Lussac)發表。其後的兩、三年中發表的論文包括了有名的氣體分壓定律,現在又稱為道耳頓定律。

道耳頓最重要的研究當屬化學的原子理論(Atomic Theory),原子論與道耳頓的名字已是密不可分。但是道耳頓究竟是如何蘊育出這個改變人類歷史的念頭呢。

湯姆生(Thomas Thomson)記述道耳頓的書中似乎認為道耳頓對原子的想法是來自對他人就乙烯或甲烷研究的結果,或是源自對一氧化二氮和二氧化氮的分析。不過根據在文哲會找到的道耳頓的實驗室筆記看來,道耳頓認為物質是由基本單位組成的純物理概念,應該是源於他自己提出的倍比定律(Law of multiple proportions),這也正是驅使他探究大氣和其他氣體物理性質的原因。道耳頓在 1803 年 10 月 21 日發表對氣體吸收的論文時,已經提到他這個劃時代的想法。他在 1805 年發表的論文中說:「為什麼不認為水就像是巨集的氣體呢?我曾充分考慮這個問題,雖然我對自己被說服的狀況尚不全然滿意,問題取決於氣體都有具重量與數目的終極粒子。」

道耳頓之後的許多研究都集中在決定原子的原子量上。

※依科教中心的政策,在清楚標示作者與出處的前提下,以不營利的方式轉載分享。

2025年1月1日 星期三

[高瞻自然科學教育資源平台] 天然矽酸鹽(Silicate)

高雄市立高雄女中化學科洪瑞和老師責任編輯

自然界存在的各種天然矽酸鹽礦物約占地殼質量的 95%,最重要的天然矽酸鹽是鋁矽酸鹽。矽酸鹽礦的複雜性在陰離子,陰離子的基本結構單元跟 SiO>sub>2 一樣是矽氧四面體。

矽氧四面體通過以下幾種方式組成了各種不同的矽酸根陰離子:

  1. 單個的矽氧四面體,形成正矽酸鹽,矽氧為為 1:4,如橄欖石 Mg2SiO4
  2. 兩個矽氧四面體共用一個端頂氧原子,矽氧比為 2:7,例如鈧釔石Sc2Si2O7
  3. 有限個矽氧四面體通過共用兩個端頂氧原子而形成的環狀結構,矽氧比為 1:3,例如藍錐石 BaTiSi3O9、綠柱石 Be3Si6O18
  4. 無限個矽氧四面體通過共用兩個端頂氧原子而形成的單鏈狀結構(此類矽酸鹽具有纖維狀結構),矽氧比例為 1:3,例如輝石CaMg(SiO3)2
  5. 如果上述的單鏈結構中,部分矽氧四面體通過第二個端頂原子與另一個單鏈中的部分矽氧四面體共用,則形成雙鏈狀結構,矽氧比為 4:11;例如角閃石石棉 Ca2(HO)2Mg5(Si4O11)2、纖維蛇紋石 chrysotile, Mg3Si2O5(OH)4, Mg6(OH)6Si4O11∙H2O。
  6. 每個矽氧四面體共用三個端頂氧原子時,形成片層狀結構,矽氧比為 2:5,例如滑石 talc, Mg3Si4O10(OH)2、白雲母 muscovite, KAl2(AlSi3O10(OH)2, Mg3(Si4O10)(OH)2
  7. 每個矽氧四面體彼此共用四個端頂氧原子時,形成三維骨架狀結構,矽氧比為 1:2,在矽氧四面體中如果有鋁原子代替了矽原子,則這樣的礦物就是鋁矽酸鹽,例如正長石 KAlSi3O8、鈉沸石 Na2(Al2Si3O10)∙2H2O、黏土 Al2O3∙2SiO2∙2H2O等,都是鋁矽酸鹽。

※依科教中心的政策,在清楚標示作者與出處的前提下,以不營利的方式轉載分享。

2024年12月29日 星期日

[高瞻自然科學教育資源平台] 二氧化矽(Silicon dioxide)的性質

高雄市立高雄女中化學科洪瑞和老師責任編輯

二氧化矽:自然界存在的二氧化矽稱為矽石,約佔地殼總質量的 21%。二氧化矽分為晶態和無定形態兩大類。晶態的二氧化矽主要存在於石英礦中,常以石英、鱗石英(tridymite)和方石英(cristobalite)三種變體形式出現。某些石英礦有特殊的名稱,如大而透明的石英晶體叫水晶;紫水晶、瑪瑙和碧玉都是含雜質的有色晶體。砂子也是混有雜質的石英細粒。矽藻土和蛋白石則是無定型二氧化矽礦石,它們都是含不定量結晶水的二氧化矽 SiO2∙nH2O。SiO2 通過 Si-O 鍵形成三維網格的原子晶體。

在此晶體中,每個 Si 原子採取 sp3 混成,以 4 個共價鍵與 4 個氧原子結合形成 SiO4 四面體,而許多四面體又以端點的氧原子相連而成一立體結構,即每個氧原子為兩個四面體所共用。因此,整體來看,二氧化矽的簡式為 SiO2,但不像 CO2 為分子式。SiO2 的結構與性質與 CO2 不同。在常溫常壓下,SiO2 為固體,屬共價網狀固體,且 Si-O 的鍵能很高,所以石英的硬度大,熔點高。CO2 則為氣體,為分子狀態。二氧化矽的化學性質: 二氧化矽的化學性質不活潑,在高溫下不能被 H2 還原,只能被碳、鎂或鋁還原:SiO2+2C→Si+2CO (3000℃);SiO2+2Mg → Si+2MgO,除 F2、HF 外,SiO2 不與其他鹵素的酸類作用。SiO2 遇 HF 氣體或溶液,將生成 SiF4 或易溶於水的氟矽酸:SiO2+4HF(g) → SiF4+2H2O 或 SiO2 + 6HF(aq) → H2SiF6 + 2H2O,二氧化矽為酸性氧化物,它能溶於熱的強鹼溶液,或溶於熔融的碳酸鈉中,生成可溶性的矽酸鹽:SiO2 +2NaOH → Na2SiO3 + H2O SiO2+Na2CO3 → Na2SiO3 + CO2 ,玻璃的主要成份是 SiO2,所以玻璃能被鹼腐蝕。


請參閱二氧化矽的用途

※依科教中心的政策,在清楚標示作者與出處的前提下,以不營利的方式轉載分享。

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高瞻自然科學教育資源平台] 二氧化矽(Silicon dioxide)的用途

高雄市立高雄女中化學科洪瑞和老師責任編輯

二氧化矽的用途:石英在 1900K 時熔化成黏稠液體,冷卻時內部結構為 SiO4 四面體雜亂排列,結構呈無定形,冷卻時因黏度大不易再結晶,變成過冷 液體,稱為石英玻璃,熱膨脹係數很小,可以耐受溫度劇變,用以製造耐高溫的器具。石英還可以拉成絲,具有很高的強度與彈性,是製作光學纖維的原料。水晶可用作鏡片或光學儀器,瑪瑙和碧玉可以做裝飾寶石。矽藻土為多孔性物質,可以做工業用吸附劑和保溫、隔音材料。

矽酸鹽:矽酸鹽是由多種多樣的矽酸根離子與各種金屬離子結合而成的一大類矽的含氧酸鹽。矽酸鹽可分為可溶性和不可溶性兩大類,天然存在的矽酸鹽都是不可溶性的。矽酸鈉就是最常見的可溶性矽酸鹽。

矽酸鈉可由石英砂(SiO2)與氫氧化鈉或碳酸鈉來製備;工業上製備矽酸鈉的方法是將不同比例的 Na2CO3 與SiO2 混合後放於反射爐中煅燒(約 1600K),可以得到組成不同的多種矽酸鹽,最簡單的一種是偏矽酸鈉 Na2SiO3。煅燒後的產物是一種玻璃態物質,常因含有鐵鹽雜質而呈藍綠色。它溶於水成黏稠溶液,俗稱水玻璃,化學組成為 Na2O∙nSiO2。水玻璃在建築上用作黏合劑、木材、織物經水玻璃浸泡後可以防腐、防火。由於矽酸鈉水解使溶液呈強鹼性,因此水玻璃還可用作洗滌劑的添加物。2Na2SiO3 + H2O → Na2SiO3 + 2NaOH。


請參閱二氧化矽的性質

※依科教中心的政策,在清楚標示作者與出處的前提下,以不營利的方式轉載分享。

[高瞻自然科學教育資源平台] 定比定律(Law of definite proportions)

國立高雄女中化學科陳文靜老師責任編輯

在化學上,定比定律,是指化合物不論其來源,其組成元素間質量比恆為定值。換句話說,它就是定組成定律。舉例來說,在任何的水樣本中氧佔了純淨水質量的 8/9,而氫佔了水質量的 1/9。 定比定律與倍比定律同為化學計量的基礎。定比定律和酸鹼當量定律、倍比定律是近代化學的三大基本定律,因這三個定律的發現而讓化學成為一門科學,在化學史上有很重要的意義。

歷史 自 17 世紀末以來,人類在一系列化學實驗中,對各類型的反應進行定量研究,並逐步意識到反應物與產物之間有確定的比例關係,每種化合物都有確定的組成。到18世紀末,定比定律的基本概念就已被大多數化學家所承認,並加以利用。

而法國化學家約瑟夫普勞斯特在 1797 到 1804 年首次進行了多次廣泛、精密及系統實驗之間的觀察,使這一定律確立在嚴謹科學實驗的基礎上。所以,化學家公認普勞斯特是定比定律的發現者。1799 年,普勞斯特明確指出:「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元素化合成某一種化合物時,其重量之比是天然的,人力不能增減。」1860 年,比利時傑出的分析化學家斯達(J.S. Stas)做了一系列更精密實驗,進一步確證了普勞斯特的學說。至此,定比定律才得以完全確立。

※依科教中心的政策,在清楚標示作者與出處的前提下,以不營利的方式轉載分享。

[高瞻自然科學教育資源平台] 電解質溶液(Electrolyte Solution)中的電化學(Electrochemistry)

高雄女中化學科陳文靜老師

當電極安置在電解溶液有電壓產生時,電解溶液將可導電。電子,一般不可能在電解質溶液中傳遞; 反而是在陰極發生接收電子,在陽極產出電子並且電子離開陽極的化學反應方式發生。結果,在電解質陰極附近有負電荷電子雲,且在陽極附近有正電荷。離子在電解質溶液中移動以平衡這些電量,以便反應可以繼續,電子可以不斷地流動。例如:在平常的鹽水中(食鹽水,NaCl)陰極反應: 2H2O + 2e → 2OH + H2 且會產生氫氣氣體;陽極反應如下: 2H2O → O2 + 4H+ + 4e 且氧氣氣體將被放出。帶正電荷鈉離子 Na+ 朝陰極移動以中和那裡的 OH 的負電荷,同時,帶負電的氯離子 Cl 將朝陽極移動以中和陽極H+正電荷。若無電解質的離子,電極附近的電荷將減緩電子流動;H+ 和 OH 在水中電極間的擴散將比一般的鹽類離子花更多時間。在其他系統,電極反應可能包含電極金屬與電解質離子。電子設備中其金屬/電解溶液介面會產生有用效能的化學反應就是利用電解質的導電性。

※依科教中心的政策,在清楚標示作者與出處的前提下,以不營利的方式轉載分享。

[高瞻自然科學教育資源平台] 電解質(Electrolyte)對生理的重要性

高雄女中化學科陳文靜老師

在生理方面,電解質的主要離子是鈉(Na+),鉀(K+),鈣(Ca2+),鎂(Mg2+),氯(Cl-),磷酸鹽(PO>sub>43-)和碳酸氫鹽(HCO3)。加號的電荷標誌(+)和減(-)表明物質在自然狀況下以離子的型態存在,其中電子分佈不均衡,這是化學離解的結果。

所有高階生命組織都需要一個在細胞內和細胞外周圍環境之間微妙而複雜的電解質平衡。 特別是,電解質精確滲透壓的維持是重要的。這滲透壓會影響且對調控身體水合作用、血液酸鹼度、神經和肌肉功能等是重要的。為了維持不同電解質的濃度,生物體內會產生各種不同的機制以緊密地監控電解質濃度。 肌肉組織和神經元被認為是身體的電子組織。在細胞外流體或細胞間流體,和細胞內流體的電解質活動以活化肌肉和神經元。電解質能藉由在細胞膜上的特定蛋白質結構(又稱離子孔道)出入細胞膜。 例如,肌肉收縮取決於鈣(Ca2+),鈉(Na+)和鉀(K+)離子。 缺乏足夠的重要電解質,也許會發生肌肉無力或肌肉收縮困難。 可由口服或者緊急時藉由靜脈注射含電解質物質來保持電解質平衡,也可藉(赫爾蒙)激素調節,一般以腎臟排除多餘的電解質。電解質的平衡在人體中是由激素所控制,例如:抗利尿激素(又稱血管加壓素 ,能增強血壓, 導致尿量減少)、醛甾酮和副甲狀腺激素。嚴重的電解質失調,如:脫水和水分過多,都可能導致心臟病和神經併發症(或者錯亂可是一般用 disorder 比較多耶)除非它們能快速地被補充(復原),否則需接受緊急治療。

※依科教中心的政策,在清楚標示作者與出處的前提下,以不營利的方式轉載分享。

[高瞻自然科學教育資源平台] 電解質(Electrolyte)的應用及人體中對電解質的測量

高雄女中化學科陳文靜老師/國立中山大學化學系董騰元教授責任編輯

電解質的應用

  • 在電池中,用兩種不同電子親合力的金屬作為電極;電池裡面,當電流被電解溶液的離子擋住時,電子流經由電池外部從一個電極流到另一個電極。電解質所儲存的化學能會慢慢地被電極反應所耗完。
  • 在某些燃料電池中,固態電解質或質子導體以電子連結金屬板,讓氫和氧燃料氣體保持分離。
  • 在電鍍槽中,電解質溶液在通電時在被鍍物體上沈積金屬,且在兩極間形成通路。
  • 操作測量儀幾小時後,一個充滿電解質溶液的小間隙會分離兩個稀薄水銀柱,且當電荷通過裝置時,在一邊金屬會溶解而另一邊會被鍍上,並造成可見的間隙以慢慢地分離。
  • 在電解質電容中,當電解質層作為一塊電容器板材時,就會產生極端稀薄的『電介質』或绝緣的塗層的化學作用。
  • 在某些濕度計中,以量測接近乾燥的電解質之導電度作為空氣濕度的檢測方法。
  • 又熱又軟的玻璃是一種電解質導體,所以一些玻璃製造商讓大量電流通過以維持玻璃的融熔狀態。 測量人體中的電解質 在醫技上,測量電解質是常見的診斷步驟,其方法為醫療人員透過對離子有選擇性的電極來驗血或驗尿。 這些數值的解釋必須有臨床病史分析,且對照腎臟功能的檢測才有意義。鈉離子和鉀離子經常是被量測的電解質。因為氯濃度與鈉離子濃度相關,所以很少被測量,除非須知動脈血液中的氣體。為了確定電解質不平衡狀態的發生,尿液比重是一項重要測量。
  • ※依科教中心的政策,在清楚標示作者與出處的前提下,以不營利的方式轉載分享。

[高瞻自然科學教育資源平台] 電解質(electrolyte)

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系葉名倉教授責任編輯

電解質(electrolyte)是在固體狀態時不能導電,但溶於水溶液中或在熔融狀態下就能夠導電化合物。瑞典化學家阿瑞尼士(S. Arrhenius)於 1884 年提出解離說,用以解釋電解質的性質,其學說內容包括:

  1. 電解質溶於水會形成帶電的離子(ion);而這個分解形成離子步驟稱為解離(dissociation)。
  2. 溶液中正離子所帶的總電量與負離子所帶的總電量恰好相等,這是因為溶液一定是電中性;但正離子的個數與負離子的個數未必相等。
  3. 離子可在水溶液中自由的地移動,當通以電流時,正離子移向負極,負離子移向正極,這些移動的離子,形成水溶液中的電流,所以水溶液可以導電。

「離子」的觀念在阿瑞尼士之前數十年就已經被提出,最早是由法拉第(M. Faraday)進行電解反應的研究時所提出。帶正電荷的離子叫正離子或陽離子(cation),帶負電荷的離子叫負離子或陰離子(anion)。但是法拉第當時以為水溶液必需經由電解反應才能產生離子。後來,阿瑞尼士修正此觀點。

化合物依據其水溶液導電性質的檢測,其可簡分為電解質與非電解質(non-electreolyte)兩大類。酒精或糖等物質溶於水後並不能導電,通電後也不會產生任何化學變化,這些物質便稱為非電解質。電解質溶於水後能導電,通電後往往也會產生化學變化。各種電解質在水溶液導電的難易程度皆有不同,這與溶質(solute)與溶劑(solvent)分子之間的交互作用有關,在稀薄水溶液中大部分的溶質粒子都發生解離者,稱為強電解質(strong electrolyte);解離程度較低者,稱為強電解質(weak electrolyte)。

一般可將電解質區分為酸(acid)、鹼(base)、鹽(salt)三大類。依照阿瑞尼士學說,在水中解離可產生陽離子為氫離子(H+)的電解質稱為酸;在水中解離可產生陽離子為氫氧離子(OH-)的電解質稱為鹼;酸鹼中和反應產生的電解質稱為鹽。分別舉例如下: 酸類:醋酸(CH3COOH)、鹽酸(HCl)以及硫酸(H2SO4)等。 鹼類:熟石灰(學名氫氧化鈣 Ca(OH)2)、氨(NH3)以及燒鹼(學名氫氧化鈉 NaOH)等。 鹽類:食鹽(學名氯化鈉 NaCl);硝(學名硝酸鉀 KNO3)等。


參考資料

※依科教中心的政策,在清楚標示作者與出處的前提下,以不營利的方式轉載分享。

2024年12月22日 星期日

[高瞻自然科學教育資源平台] 運動飲料(Sports drink)

高雄市立高雄女子高級中學化學科陳文靜老師

運動飲料皆含電解質。電解質飲料包含鈉和鉀的鹽類能補充因運動、流汗過多、腹瀉、嘔吐或者飢餓造成脫水後的人體水分與電解質。

然而,只有在真的消耗體力後,例如:馬拉松和 biathlons,才需要飲用這些飲料。正常的運動(如,騎腳踏車一個小時)喝一般飲用水即可。 運動時補充鈉、鉀和其他電解質損失是多餘的,因為一般訓練中,這些身體內礦物質不太可能會大量減少。然而,激烈運動超過 5 到 6 小時的大量消耗後(例如:鐵人競賽或者超級馬拉松)推薦飲用富含電解質的運動飲料。在這情況下運動員若不消耗電解質則有水分攝取過多與低血鈉症的危險。overhydration(或 hyponatremia 的風險)。

由於多數運動飲料含糖量都很高,因此不被推薦讓兒童經常性飲用。運動期間,兒童只需攝取被認為最主要的飲料──水分。運動飲料也不宜在腹瀉時作為水分流失的補充。藥用補水膠囊和飲料能夠補充流失的電解質離子。牙醫建議經常性飲用運動飲料的消費者必須注意牙齒保健以防止蛀牙。 若用正確比例的糖、鹽分、水電解質和運動飲料可以自創通過用糖、鹽和水的正確比例。

※依科教中心的政策,在清楚標示作者與出處的前提下,以不營利的方式轉載分享。

[高瞻自然科學教育資源平台] 鍵能(Bond energy)

高雄市立高雄女子高級中學化學科陳文靜老師/國立中山大學化學系董騰元教授責任編輯

破壞一分子中兩原子間的化學鍵所需之能量。一般包含二類:一為鍵解離能,乃在一特定分子中,將兩原子維繫的特殊鍵破壞所需的能量。另一為平均鍵能,乃相同的兩種原子在不同分子中鍵結之平均值。

鍵解離能之說明(指氣體):當 H2(或寫成 H-H)變成 2H(g) 時,每莫耳吸收了 435KJ/mol,這 435KJ 就是鍵解離能。同理,當 Cl2(或寫成 Cl-Cl)變成 2Cl(g) 時,吸收了 243 KJ/mol,這 243 KJ/mol 就是 Cl2 的鍵解離能。若是 H-Cl 變成 1 個 H(g) 及 1 個 Cl(g) 時,吸收了 431 KJ/mol,這 431 KJ/mol 就是 HCl 的鍵解離能,可見,鍵解離能未必是指相同原子的雙原子分子。 在 O2 及 N2 中,其鍵數分別為雙鍵及叄鍵,破壞 O2 及 N2 的鍵解離能分別為 494 KJ/mol 及 941 KJ/mol。所以,鍵解離能未必是單鍵,也可能是雙鍵或叄鍵的雙原子分子。 平均鍵能之說明(指氣體):以 H2O 而言,斷 H-O-H 的第一個 H-O 鍵能為 501 KJ/mol,斷第二個 H-O 鍵能為 425 KJ/mol,其總和為 926 KJ/mol,所以,H-O 之平均鍵能為 463 KJ/mol。因為,一般而言,一分子(如 H2O)的第一條鍵比第二條鍵難斷裂,當第一個 H 除去之後所剩的 H-O 之碎片不如原分子(H-O-H)來得安定,所以,第一個鍵能較大而第二個鍵能較小,總鍵能 926 KJ/mol,平均鍵能為 463 KJ/mol

※依科教中心的政策,在清楚標示作者與出處的前提下,以不營利的方式轉載分享。

[高瞻自然科學教育資源平台] 共價鍵(Covalent bond) (二)

高雄市立高雄女子高級中學化學科陳文靜老師/國立中山大學化學系董騰元教授責任編輯

在金屬與非金屬反應中,金屬原子有失去電子的趨勢而非金屬有得到電子的趨勢。可是當非金屬與非金屬原子相互作用時不會發生電子轉移,因原子間對電子吸引力相當,所以,電子沒有被轉移而是被共用且形成分子化合物(又稱共價化合物)。即電子對被兩原子所共用。

單一共價鍵係由一對電子組成,假設其等分佔兩原子間之軌域。 以兩氫原子形成之共價鍵為例:氫原子的1s軌域會重疊,使其電子雲在核間區域內,以相互加強的方式進行,同時在此區域中發現一電子的機率會增大 兩原子也可能形成一個以上的共價鍵。此時,原子由多鍵聯結。若兩原子間有兩個共用的電子對稱為雙鍵;三個共用電子對,稱為叄鍵。以氮分子為例,氮原子屬ⅤA族,具有五個價電子,尚需三個電子才能滿足八隅體,所以各提供三個電子出來形成三個電子對由兩個氮原子共用,稱為叄鍵。 一般化合物的鍵結均為介於純離子性與純共價性之間,例如,CsF 有 92% 的部分離子性(電負度差 3.2);NaCl 有 73% 的部分離子性(電負度差 2.3);MgO 有 67% 的部分離子性(電負度差 2.1);而 HF 有 45% 的部分離子性(電負度差 1.8)。


請參閱共價鍵 (一)

※依科教中心的政策,在清楚標示作者與出處的前提下,以不營利的方式轉載分享。

[高瞻自然科學教育資源平台] 共價鍵(Covalent bond) (一)

高雄市立高雄女子高級中學化學科陳文靜老師/國立中山大學化學系董騰元教授責任編輯

共價鍵(Covalent bond)是化學鍵的一種,它主要的特點是藉由兩原子間共用價電子而形成。 共價鍵其實包含了很多種類的「交互作用」(interactions ),如 σ 鍵(σ-bonding)、π 鍵(π-bonding)、δ 鍵(δ-bonding)和頗特殊的三中心鍵(three-center two-electron bonds)等……。

共價鍵一詞自西元 1939 年起開始建立,其英文單字(Covalent)的字首 Co 有「聯合地、共有地」(jointly)之含意,也就是說共價鍵基本上是由兩原子間共用或共享價電子而形成。 現在舉氫氣分子(H2)為例:兩個氫原子的原子核外各有一個價電子,當兩個氫原子彼此互相接近時,它們可藉由「共價鍵」來共享這兩個價電子;且由於共價鍵的形成,讓兩個氫原子間產生互相吸引的交互作用,所以,氫分子會比原來的兩個單獨的氫原子更為安定。 共價鍵是否只能發生在相同的兩個原子間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只要「電負度」(electronegativities)相近或相似的兩個原子間也可以形成共價鍵,如 HBr 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其分辨的重點在:價電子在兩個原子間必須被「共用」或「共享」;相對來說,若「電負度」相差較大的兩個原子,它們之間便容易形成「離子鍵」(ionic bonds),例如 NaCl 就是一例。


請參閱共價鍵 (二)

※依科教中心的政策,在清楚標示作者與出處的前提下,以不營利的方式轉載分享。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高瞻自然科學教育資源平台] σ 鍵(Sigma bond)

國立高雄中學化學科龔自敬老師

化學上所謂的 σ 鍵(Sigma bond)是「共價」化學鍵的一種。由兩個相同或不相同的原子軌域沿軌域的對稱軸方向相互重疊而形成的共價鍵,便稱為 σ 鍵。

一般而言,σ 鍵對於共價鍵「鍵軸」之旋轉是具有對稱性的,依據這個說法,σ 鍵可能的形式包括:s+s、pz+pz、 s+pz, 和dz2+dz2(此處 z 即代表鍵軸方向)。對兩相同原子的共價鍵而言,σ 軌域在這兩個原子間是沒有「波節平面」的。「σ」這個符號是希臘字母中的「s」,當我們順著共價鍵的鍵軸往下看,σ 鍵看起來就像「s」(圓球)軌域一樣。

通常 σ 鍵由於在軌域的重疊部分較多(頭對頭式重疊),所以是共價鍵中較強的一種,而 σ 鍵中的電子有時也被稱為「σ 電子」。一般的「單鍵」(single bond)都屬於 σ 鍵, 比如 C-H, O-H, N-H, C-C, C-Cl 等等。現在舉「丙烷」(C3H8) 為例,我們可描述丙烷分子中的共價鍵有:2 個 C-C「σ 鍵」和 8 個 C-H「σ 鍵」;一般的「雙鍵」(double bond) 中,含有一個 σ 鍵和一個 π 鍵;而一般的「參鍵」(triple bond)中,則含有一個 σ 鍵和二個 π 鍵。

※依科教中心的政策,在清楚標示作者與出處的前提下,以不營利的方式轉載分享。

[高瞻自然科學教育資源平台] 道耳吞(Dalton)的原子論(Atomic theory)

國立高雄女中化學科陳文靜老師責任編輯

道耳吞在 1808 年提出原子論(Atomic Theory),其要點如下:
(一)原子(atom)是組成化學元素(element)的最小粒子;它是不可分割(indivisible)的。
(二)針對每一特定元素,其原子皆完全相同。
(三)不同元素的原子具有不同的質量以及其他性質。
(四)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的原子所組成,其原子組成間一定是簡單整數比。
(五)原子粒子不能再切割為更小的粒子,且在任一化學反應中,原子不可加以摧毀,化學反應只是將原子加以重組而已。


請參閱

※依科教中心的政策,在清楚標示作者與出處的前提下,以不營利的方式轉載分享。

2008年, 化學, 化學教育, 化學與社會, 陳文靜, Dalton, 化學家傳記, 原子論, 道耳吞, 高瞻自然科學教育資源平台, 科學Online

[高瞻自然科學教育資源平台] 道耳吞(Dalton) (四)

國立高雄女中化學科陳文靜老師責任編輯

道耳吞最重要的研究工作是,化學的原子理論,這與他的名字密不可分。他建議在研究乙烯(olefiant 煤氣)和甲烷(carburetted 氫) ,或分析一氧化二氮(protoxide的azote)和二氧化氮(deutoxide 的 azote)時用這原子理論,而上述兩種意見被權威的托馬斯湯木生所證實。不過,一項研究的道耳吞的自己的實驗室筆記本,發現在房間的光與菲爾,得出結論認為,到目前為止,解釋多種比例的定律,是 Dalton 的想法,他確定特有重量的原子交互作用會組成化學組成,他研究大氣和其他氣體的物理性質讓他強化了他對原子的認識。這一想法是在,他的對氣體的吸收論文中被發現的,時間是 1803 年 10 月 21 日,當時並沒有公佈,直到 1805 年。在這裡,他說:「為什麼不承認水與大多數的氣體一樣呢?我有充分考慮這個問題,雖然不能自我滿足但已幾乎處於被說服狀況了,情況是取決於這幾種氣體粒子的重量和數量。」


請參閱

※依科教中心的政策,在清楚標示作者與出處的前提下,以不營利的方式轉載分享。

[高瞻自然科學教育資源平台] 道耳吞(Dalton) (三)

國立高雄女中化學科陳文靜老師責任編輯

1800 年他當曼徹斯特文學和哲學學會的書記,隨後一年,他口頭地提出一系列重要論文,題目為「實驗論文」論及混合氣體的組成;在真空和空氣中,氣體的氣壓和不同溫度下的蒸氣;蒸發;以及氣體的熱膨脹。1802 年,這四個論文被出版於「光」與菲爾的回憶錄中。

這些論文中的第二篇說了一句醒目話「無庸致疑地,我們可把任何種類的彈性液體都看成液體,且不能不看,混合氣體在低溫和強施加壓力後的進一步影響」 。經過確定 0℃ ~ 100℃ 間不同蒸汽壓的實驗後(32℉ 和 212℉)時,他從觀察六個不同液體的蒸氣壓力做了一個總結,即相同溫度下,所有液體的蒸氣壓都相同。在第四篇文章中,他說「我們有足夠的理由去推斷說:同壓時彈性流體受熱會進行相同擴展;且溫度越高時,和水銀擴展相比時,空氣的擴展會成比例地減少。因此,這意味著,彈性流體比其他物質來得容易表現出熱的絶對數量與性質」。

因此,他闡述了給呂薩克定律或查理定律,1802 年由約瑟夫路易士給呂薩克出版。這些文章出版後的兩、三年,道耳吞又發表幾篇相類似的文章,有關於水和其他液體對氣體的吸收(1803 年),其中還有他的氣體分壓定律,現在又稱為道耳吞定律。


請參閱

※依科教中心的政策,在清楚標示作者與出處的前提下,以不營利的方式轉載分享。

[高瞻自然科學教育資源平台] 道耳吞(Dalton) (二)

國立高雄女中化學科陳文靜老師責任編輯

在 1794 年,他到曼徹斯特後不久,道耳吞被選為曼徹斯特文學和哲學社會的「光與菲爾」的成員,幾個星期後他發表了他的第一份論文「關於視覺顏色的異常事實」,他假設,對顏色感覺短缺是眼球液體媒介的色變所引起的。事實上,某些人對顏色悟性短缺並未被描述或注意到,直到道耳吞寫了關於他自己。 雖然道耳吞的理論在他終其一生時未被採用,但是,他以自己的視覺問題做詳盡而有條不紊的研究之本性廣被表彰,道耳吞成為色盲的代名詞。1995 年,檢查他被保存的眼珠顯示出,道耳吞實際上屬於較不尋常的色盲–中等波長敏感錐體是缺掉的,而不是色盲的最尋常類型–色素突變化所引起的。 除光譜的藍色和紫色以外他只能認知一種顏色,黃色,或者,他在他的論文內說,「紅色影像對我而言,就像光陰影或光的瑕疵。對我而言,橙色,黃色和綠色,似乎是一種從亮黃到淡黃色逐漸降低的顏色,或許,我該把它稱做黃色的不同濃淡色度」。

此文曾在不同的主題中被引用過,例如雨、露水、初春、熱、天空的顏色,蒸汽、英語助動詞、分詞和光反射、折射中,本文都被引用過。


請參閱

※依科教中心的政策,在清楚標示作者與出處的前提下,以不營利的方式轉載分享。